暑假社会实践|触摸滚烫信仰,管理学院入党积极分子烈士陵园寻访纪实 管理学院宣传部 曹职院管理学院 2025年07月21日 21:11 河北

日期:2025.07.21


24D定制旅行1班吕紫仪

        这个假期,我踩着清晨的薄雾走进了河北省廊坊市固安县马庄镇林子里村南林子里烈士陵园。本以为这只是一次普通的红色实践,却没想在这里,历史的厚重与生命的滚烫,给了我一场直击心灵的洗礼。

        踏入烈士陵园的那一刻,我怀着崇敬,缓缓走进那扇端庄眼肃穆的大门。整个陵园谧静极了,只有几只鸟儿在树梢间啼鸣,那清脆的叫声此起彼伏,宛如在演奏一曲悠扬的和平乐章。这份庄严肃穆的氛围深深触动了我,我不知不觉间都放轻了脚步,生怕惊扰了在此长眠的英烈们。

        接着,往前继续走,刚迈过门槛,脚步就被两侧的展墙牵住了。这不是普通的围墙,而是一条延伸的“历史长廊”:玻璃展柜里陈列着泛黄的战地日记,墙面上印着黑白照片,文字说明里藏着一个又一个“最后时刻”。

解莲齐1908——1948在战斗中身负重伤,牺牲前仍高呼‘打倒日本帝国主义’”“杨靖宇,1905-1940,弹尽粮绝时以草根树皮充饥,胃里竟无一粒粮食”……一行行字读下去,喉咙像被什么堵住了。

 走到长廊中段,一组“诀别信”展框让脚步彻底停住。那是一位叫“方学苏”的战士留给母亲的信,字迹因紧张而有些颤抖:“儿今日赴前线,若不能归,愿母勿念。国若不存,家何能安?”展框下方标注着,这封信写于1938年,三天后,他在战斗中牺牲。风从长廊穿过,带着纸页翻动的轻响,恍惚间,仿佛能听见笔尖划过信纸的沙沙声,和信里没说出口的牵挂。

 这条路不算长,我却走了近一个小时。脚下的地砖被无数人踩得光滑,每一步都像踩在历史的脉搏上——原来“光荣”两个字,从来不是轻飘飘的赞美,而是用最沉重的牺牲,一笔一划刻出来的。

走完长廊尽头的台阶,视野突然开阔起来。苍松翠柏整齐排列,像列队的卫兵,守护着这片安静的土地。刚才在长廊里读到的名字,此刻化作了一座座墓碑,安静地立在树荫下。

 我找到李会彬先烈的墓碑时,发现碑前放着一束野菊。想必是和我一样,从长廊走来的人,带着信里的震撼,想在这里说句“再见”。蹲下身擦拭碑面,指尖触到“1910-1938”的刻痕,突然想起他信里那句“国若不存,家何能安”——如今国泰民安,他惦记的母亲,若能看见这太平,该多欣慰。

        纪念碑巍峨矗立,顶端的红星在阳光下灼灼发亮。绕行一周,墙上的浮雕记录着冲锋的呐喊、支援的身影,每一道刻痕都在诉说“为有牺牲多壮志”的决绝。同行的老人指着一幅浮雕说:“这背后,是无数个想让后代过好日子的心愿。”

再次推开铁门,铜环的声音似乎比来时柔和了些。回头望,长径上的展板在夕阳里成了剪影,陵园里的墓碑若隐若现,那些名字、故事、低语都被风裹着,轻轻落在肩头。

 这个假期,我没做什么复杂的作业,只是走了一段浸着字的路,摸了几块会说话的碑。但我好像突然懂了,红色不是遥远的传说,它是长径上擦不去的字迹,是墓碑前不会谢的花,是我心里那句没说出口的“我记得”。

 而记得,就是对他们最好的回答。